娱乐

蔡崇达:感谢和感激这片土地《草民》只在家乡发布

6月15日,蔡崇达携全新中短篇集《草民》回到故乡,在福建泉州地标性建筑泉州府文庙明伦堂举办新书发布会。由《皮囊》《命运》《草民》组成的故乡三部曲(以下简称三部曲)迎来收官。

 

蔡崇达:感谢和感激这片土地《草民》只在家乡发布

发布会现场

该发布会受到省内外相关政府部门、文学界、出版业、媒体等各界重点关注和积极协助,诸多重要领导、嘉宾和平台合作方出席,吸引众多读者专程前来。

发布会由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泉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指导,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办,广州出版社、果麦文化承办,广州市大湾区文化交流促进中心、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支持。

出品方果麦文化董事长路金波主持活动,多位领导、嘉宾发言致辞,分享蔡崇达笔下美好、坚韧、生生不息的“金色故乡”的独特而深刻的感受。

 

蔡崇达:感谢和感激这片土地《草民》只在家乡发布

蔡崇达

广州出版社社长柳宗慧认为,随着《皮囊》的出版,年轻的蔡崇达可谓出道即巅峰;第二部作品《命运》就花费六七年时间打磨;第三部作品《草民》也经历不断地否定再否定。因此,他的每一部作品确实都是费尽洪荒之力反复打磨、满满诚意的精心之作。这也回应了同样作为读者的她心中的一个疑问:为什么作品可以打动读者。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草民》的故事去找到自己精神的故乡,去找到自己的根以及根与根之间交错缠绕的故事,并把它用文学的方式呈现出来。”柳宗慧表示,这也应该是作为国内虚构写作新一代领军人物的蔡崇达所希望看到的。

泉州市文旅局局长吕秀家表示,蔡崇达把新书《草民》放在泉州发布充分体现了他对家乡的一片赤诚,体现了他“饮其流者思其源”的深厚情谊。这个时刻是他的荣光也是家乡泉州的光荣。

吕秀家认为,蔡崇达的作品写满了泉州这座城市的闽南市井烟火,他笔下生动的人文让大家看到了泉州这座城市人们的坚韧与拼搏、纯朴与热情,让文化气、烟火气成为泉州这座城市最生动也最鲜活的文化底色。并且,蔡崇达打开了局域的限制,让它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福建省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省作协副主席林秀美表示,从《皮囊》到《命运》再到《草民》,蔡崇达的写作一直以故乡为根源地,他笔下的故乡也不仅仅是他童年记忆里那个原生态故乡,而是他站在社会、历史和人物的制高点上深情回望故乡之后,以其独特的美学塑造的文学故乡。这个文学故乡远比记忆里碎片那个真实的故乡更为博大,更为丰富,更具人类审美价值。

最后,蔡崇达感谢家乡,以及家乡的亲人们、好朋友、老师们,并认为故乡三部曲收官最后一本只能在家乡发布。他特别感谢他能被这个地方塑造,他有机会呈现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构成了他内心的秩序,支撑着他的生长。“我现在终于能够长出一部分呈现它的样子,我成为我家乡的一部分,家乡成为我的一部分,我非常感谢和感激这片土地。”

实属罕见,蔡崇达同《人民文学》《当代》《花城》三大杂志主编对谈

在对谈分享环节,蔡崇达,《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视频连线),《当代》杂志主编徐晨亮,《花城》杂志主编张懿共同探讨《草民》及三部曲的内涵、价值和意义。

 

蔡崇达:感谢和感激这片土地《草民》只在家乡发布

对谈现场

施战军表示,小说《草民》里有一种精神的贵气,而这个贵气是从小说的底部生出来的一种力量,它的所有故事让我们感觉到总有一种很特殊的能量,它远在天边照耀着我们,它又近在眼前培育着你,抚育着你。

他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部小说可以看成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有七个故事构成的小说,最重要的意义是我们看到一个更新的蔡崇达,更大的蔡崇达,更有前景的蔡崇达。”

他评价,《草民》以诗性的哀感记述感恩,以故事的可信积淀信念,日常传奇推涌人生命运的波动,远景近亲隐现人间情义的光源——《草民》是蔡崇达和笔下心怀善美的小人物们建造的文学山川。

张懿认为,蔡崇达历经了十几年的三部曲写作,开始可能是一个类似于出走者,经过十年的锤炼,从一个奋斗者成为一个世俗上的成功者。

蔡崇达的书写让她特别感动的是,她认为他一直保持着那种初心,真的是深情地在写。他的三个书名都是非常有分量,但是他落笔的时候是充满非常的温柔,就是他的慈悲心是跟他这片土地的精神气质是密切相关的,因为闽南跟广东跟潮汕在某种气质上是有一种相连。

“他这种质朴,非常坚韧,还有贵气,他整个作品、书名和他的内容,呈现了一种朴实而高贵的文学气质。”

她评价,《草民》与《皮囊》《命运》一道,勾连起充满温情和烟火气的海边小镇世相地志,构筑了一套足以疗愈当代个体精神困境的古老而朴素的精神秩序。

徐晨亮表示,《草民》中七个故事完整度非常高,切入的视角,结构的方式,处理的人物,包括叙事者位置和蔡崇达所要讲述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是不同,里面有很多巧妙的设计。

他认为蔡崇达小说标识性的元素很多,做出了非常独特的探索性。蔡崇达把他自己这种故乡赋予他的生活经验变成一种文学的经验,把文学的经验用小说的方式成为文学的坐标,这可能是来自他个人更广阔的参照系,包括他对于小说本体自身的一个经营,一个收获。

他认为,蔡崇达决意为这些被困住、被绊倒,又拼命扛起自己的凡夫俗子立传,兼备中古经变画师的虔敬心与现代小说作家的信念感,“他确信,虚构之刀唯有被个人经验开刃,方可刺穿属于我们时代的情感结构,绘出有情众生的形影、定格有待命名的时刻。”

蔡崇达解码“野草”,解密“野草”,让草回到草自身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为《草民》撰写了序言。他认为,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写过一部《野草》,野草被编码、抽象,野草成为庞大的隐喻,鲁迅何其大,蔡崇达何其小,他全力以赴,回到他的小,守住他的小,他解码“野草”,解密“野草”,让草回到草自身。

他表示,回到草自身,随风俯仰,同时紧紧抓住土壤,草必须成片,必须在底部连接,草的生命不是为了让他人欣赏,草必须如其自身一样生生不息地活着。

“草的经验、草的情感、草的伦理、草的希望,蔡崇达写这一本书,如同一棵草摹仿一棵草、一棵草连接延伸到天边的无数草。”

《草民》聚焦如野草般坚韧的普通人

据悉,还未正式上市,《草民》就获得读者和市场的密切关注,已紧急加印10万册。

不同于刻骨铭心的散文集《皮囊》,催人泪下的长篇小说《命运》,《草民》以贴近大地的风格,回望闽南东石镇这一充满温情与历史的故土,聚焦如野草般坚韧的人们——“我们为什么生生不息,我们凭什么生生不息。”

 

蔡崇达:感谢和感激这片土地《草民》只在家乡发布

《草民》,蔡崇达 著,果麦文化、广州出版社出品,2024年6月版

书中借由身为作家的“我”之眼,讲诉了黑昌、蔡耀庭、秋姨、曹操等老中青三代普通百姓的感人故事。

在短短七篇里,亲情、爱情、友情互相交融,感动、心酸、愤怒、无奈、幽默五味杂陈,最终编织成东石镇上一支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歌。

蔡崇达直言,想写的是海边斑驳的草地,而不是修剪整齐的草坪。整体采用粗砺、壮硕的叙事质地,人物关系交错,像草根相互纠缠。

他以人物群像的手法,力图呈现大潮之后“晒”在沙滩上的众生相,写尽这片土地上的普通人既平凡如常、又充满着离奇色彩的一生。在他眼中,他们是如此坚韧的、渺小的、又伟大的。

在《草民》的后记中,他提到这次写作《草民》,是让自己回到“所有人”里面去。和所有人在一起,构成所有人,由所有人构成。

他试图写出尽可能多的父亲,尽可能多的母亲、尽可能多的祖母、尽可能的自己……,他希望尽可能多的人,能借由此,看到尽可能多的父亲、母亲、祖母……,“我其实是希望,这本书里连同《皮囊》《命运》,把我们的故乡,完整地生下。”

也有不少读者注意到,书从外到内也凸显了草的质感。据悉,书封专门选用超感纤维纸,呈现野草般肌理触感。设计采用野草触感浅绿外封,金属哑光质感翠绿内封,内页风吹草扬。

十年内,蔡崇达不再写东石镇

三部曲是蔡崇达从29岁到42岁,探讨人心、灵魂、命运等根性命题,写到骨子里的故事。三部曲围绕着东石镇徐徐展开,共同构建了一片土地,一个宇宙,一群人的生老病死。

蔡崇达:感谢和感激这片土地《草民》只在家乡发布

蔡崇达

从《皮囊》的“灵与肉”出发,到《命运》的“入海口”,再到《草民》的“普遍而坚韧的生命力”,三部曲以点、线、面的形式,描摹出无数中国人深沉、美好、坚韧、壮硕的生命图景。

谈到三部曲的缘由,“对所有人来说,故乡终究是金色的。”东石,是每一位游子的回忆里的金色故乡。从2014年到2024年,这三部曲,蔡崇达写了十年。

蔡崇达:感谢和感激这片土地《草民》只在家乡发布

故乡三部曲

“2014年,我是既告别家乡又永远无法抵达远方的人,不知道如何展开每个新的日子,十年后的如今,我终于把故乡生下来了。我因为回家而自由了,也因为回得了家而更有力量去往远方。”

该三部曲在海内外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个人首部非虚构作品《皮囊》被译成英、俄、韩、葡等多语种,在全球多个国家及地区发行,累计销量逾600万册。个人首部长篇小说《命运》于2022年出版,累计发行50万册。《草民》为其全新中短篇小说集。

他还表示,以后十年内不会再写东石镇的故事,故乡三部曲系列也就此收官。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