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俄罗斯“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的研发情况一直受到外界关注,俄方26日宣布“海燕”日前已经完成了“决定性试验”。俄方称,“海燕”射程接近无限,飞行弹道不可预测,有“末日武器”之称。据悉,“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于10月21日完成了1.4万公里的试飞。
俄:“海燕”巡航导弹试验不应影响俄美互动
26日,俄罗斯总统特别代表德米特里耶夫表示,已向美国通报了成功试射“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的信息。
对于俄罗斯日前试射“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27日表示,“海燕”的试验不应影响俄罗斯与美国的互动。

佩斯科夫说,俄罗斯以国家利益为指导并致力于保障安全。新武器系统的研发正是基于这一任务导向,其中包括已公布的“海燕”系统。他还表示,当前俄美关系处于最低水平,目前仅显现出恢复关系的微弱努力,俄罗斯对接触持开放态度。

俄罗斯副外长里亚布科夫27日表示,俄罗斯严格遵守与美国关于弹道导弹发射和战略演习的双边协议规定,没有出现任何偏离文件要求的情况。
俄“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用在何处?专家解读→
从公布的数据来看,“海燕”导弹在天上飞的时间虽然久,但速度并不快,它的生存能力如何?这种导弹主要用于什么样的作战场景和任务?一起来听特约评论员宋晓军的解读。
1、说明俄小型核反应堆技术已“过关”

这一次,俄罗斯方面高调宣布它的核动力巡航导弹“海燕”成功飞行了15个小时,完成了14,000公里的航程。从技术层面上来说,确实是一个进步。
自从2018年俄罗斯试验这款武器以来,中间经过一次失败。这一次,它宣布试射成功,至少从技术上来说,它继承苏联小型核反应堆的技术,把它装在巡航导弹上,而且让它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可控的飞行状态,它跨过了一定的技术门槛。
2、作为“移动核威慑”武器给对手造成多重压力

关于“海燕”未来的使用可靠性,目前资料并不是很多。但是,它的意义在哪里?它是自战略核导弹威慑出来之后一种新的改变战略平衡的工具,或者说,它是一种重要的“转变”。
“海燕”的飞行时间不是以小时为单位计算,而是以天甚至更长时间为单位进行计算。在相关的热点地区的空域,它可以不断低空飞行,甚至可随时选择任务分配,也可以把它召回。
从此角度上来说,它是一种移动的、强制性的核威慑,就给对手造成不仅是防御上很大的压力,而且更是一种“是否愿意升级”的困惑。比如,美国援助了乌克兰的战斧导弹,或者乌克兰自己造出3000公里导弹,是否敢打击俄罗斯的腹地目标包括非常重要的战略目标?如果你一旦决定要打击,俄罗斯发射了这种“海燕”导弹,同时,它在你国家周边的目标范围内进行盘旋,不断地飞行,这个时候就给你造成了一种战争升级压力的困惑。如果说你要升级,那“海燕”就有可能随时冲下来,对你的相关目标进行战术核打击。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俄罗斯这一款核动力巡航导弹的推出,强调的是一种更战略上的或者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信号,而非简单的技术上的飞跃。
俄罗斯为何此时宣布“海燕”试射成功?
俄罗斯为何在此时宣布“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试射成功?又为何迅速向美方通报这一消息?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接受总台环球资讯《闪评》采访时分析:
俄方通过这个方式,一是提醒美方,俄美双方《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很快要失效了,希望和美国就这个问题继续对话。所以我们看到,这次试射核动力导弹之后,俄方马上向美方通报了有关的信息,实际上希望以此和美国来开展对话。
第二,俄罗斯也表明在维护自身战略利益这方面不准备做出任何妥协,显示自己在核打击能力上是具备超强能力的。
第三,俄罗斯这个时候释放这样一种信号,其实增加了俄乌局势的复杂性。







































